馆情介绍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本馆概况 >> 馆情介绍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一、馆舍建设

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近1.8万平方米,高5层,位于学校中心位置,三面环水,花团锦簇,建筑风格独特,美丽壮观,是学校的景观工程。其中一层为综合书刊库,二层为社会科学书库、工具书库和应试书库-外语书库,三层为自然科学书库、期刊阅览室,四层为电子阅览室、自修室,五层为校史馆、法德华事迹展馆、罗生特事迹展馆、自修室等。新校区馆舍的设计理念突显了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和三大支柱之一的重要地位。

二、馆藏情况

图书馆现有的馆藏体系是长期以来在为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伴随学校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主要收藏的文献类型是:图书、报纸、期刊及现代多种新型载体电子文献等。现有藏书113万多册,其中中外文纸质图书43.5万多册,电子图书46.5万册,报刊合订本23万多册。现订中外文纸质期刊近千种,中文电子全文期刊11349余种;生物、医药卫生视频数据资料18万多分钟。馆藏文献以生物科学、医学专业书刊为主,同时兼顾相关专业和社会科学图书的收藏,全部藏书按《中图法》类分。

三、管理方式与服务手段

图书馆始终坚持“读者至上,服务育人”的宗旨,努力建设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方便全校师生获取各类信息;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为此,图书馆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使图书馆的各项管理水平达到同类院校一流水平。

在新形势下,图书馆由过去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向开放式管理模式转变,读者人脸识别系统出入图书馆,凭“一卡通”借阅图书,所有书、刊面向读者开放,实施开架借阅,“一站式”服务。

目前,图书采访、编目、典藏、流通等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对读者可进行预约借书、文献检索、解答咨询等服务工作。

四、队伍建设

图书馆十分重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培养人才,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逐渐成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学科结构配备合理的管理队伍。目前,我馆现有图书管理人员16名,其中研究生3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3名;高级职称7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4名;有情报信息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汉语言学、外语和计算机、法律等专业,多数工作人员都通过深造取得了图书馆学第二学历,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全体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及服务水平都在不断提高。

五、自动化与网络化

图书馆十分重视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1997年图书馆实行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在2002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评估中,我馆被省教育厅首批授予28所高校自动化建设先进图书馆之一,被山东省医学情报图书协会聘为第五届和第七届理事单位,并被评为先进图书馆。目前,图书馆有wlan无线覆盖,并免费提供给读者;拥有4台42吋电子阅报机,提供400多种报纸的信息,100多种电子期刊,每天更新最新内容;大厅东侧配超星电子图书借阅机一台,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后就可以下载图书到手机,现有2000多本热销书,且每月有100本更新,同时有几十种杂志供读者阅读及下载;大厅北侧悬挂6平方米LED电子显示屏,能实时发布图书等各类信息。图书馆还配备其他办公及借阅用计算机10多台,各式打印机6台,复印机1台、一体机2台及其他现代化设备。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有120台24吋大屏幕计算机,读者可在微机上浏览新闻内容、阅读电子书刊、查询所需信息,检索学术论文、下载文献资料、汲取知识和提高微机操作水平等。

目前,图书馆在校园网上提供的数字资源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百度文库、维普、超星、中文在线、中华医学期刊、阅报机等资源系统,内容包括医药卫生、生物科学等2000多种电子全文期刊;医药卫生、生物科学的9.8万种博士、硕士论文及18万余分钟视频数据资料。北京超星数字图书馆的《中国文学》、《生物科学》、《中医》、《世界文学》、《教育》、《体育》、《医学》专辑数据库46万册全文图书。图书馆将继续加大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力争早日建成具有特色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满足读者学习、教学、科研和医疗的需要。

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阅览、外借、文献复印等常规服务的现代化,也不仅局限于信息加工与检索手段的现代化,而是要实现管理理念的超前化,人员素质上的文智化,知识结构的合理化,最终实现整个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上的现代化。